close

更新於2014.09.12

Barosaurus_DKmodel_1-1    
  FIG 1  重型龍模型(Jeremy Hunt/Centaur Studios)

 

重型龍Barosaurus,在台灣較熟人為之的名稱為巴洛龍是我最喜歡的恐龍之一,原因就好比書法家王羲之喜歡鵝一樣,情有獨鍾牠唯美修長的線型,僅此而已。因此,第一隻要介紹的恐龍便是重型龍,而 FIG 1 Jeremy Hunt/Centaur Studios 所製作的模型,是本人目前最喜歡的重龍造型。

重型龍模式種是大齋重型龍(Barosaurus lentus),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「重的蜥蜴」,種名在拉丁文意為「慢」屬於蜥腳下目的梁龍科,梁龍科是群體型巨大的四足動物,具有極長的頸部與尾巴。重型龍屬於其中的梁龍亞科。梁龍科的特徵是尾部有超過70節尾椎、前肢比例短於其他蜥腳類恐龍、以及許多頭部特徵。與迷惑龍亞科相比,梁龍亞科的體型較為修長、頸部與尾巴更長。由 FIG 2 可知,重型龍與梁龍並無太大差異;與梁龍不同的是,牠的頸部較長,而尾部短;迷惑龍、梁龍的頸椎有15節,背椎有10節,重型龍的頸椎有16節,但背椎只有9節;因為一節原本的背椎,移到頸椎的位置。重型龍與梁龍的頸椎類似,但重型龍的頸部更長。與梁龍相比,重型龍的頸椎神經棘較矮、較不複雜。頸椎的中空空間及洞孔,顯示頸部並非想像中的重。但是,重型龍的椎比梁龍的更短,形成較短的尾巴。尾椎下側的人字形骨呈雙叉型,有明顯的前骨突,與梁龍類似。目前還沒有發尾巴末端的化石,若參考迷惑龍、梁龍、與其他近親,重龍的尾巴可能呈鞭尾狀。某些梁龍科的尾巴有80節左右的尾椎。[1]

在四肢方面,重龍與梁龍的四肢有明顯的差異。兩者都是巨型四足動物,具有柱狀四肢以負擔巨大的體重。在比例上,重龍的前肢比其他梁龍科的長,但仍比大部分蜥腳類恐龍的短。重龍只有一根腕骨,而掌骨比梁龍的短。重龍的前腳掌最內側有一個大型指爪。目前還沒有發現重龍的後腳掌,若參考其他蜥腳類恐龍,重龍應該是趾行動物,以腳趾接觸地面,而非以整個腳掌接觸地面。[1]

 

paul1998-fig1b-diplodocids

  FIG 2  F: 梁龍屬(Diplodocus);G: 重龍屬(Barosaurus);E: 迷惑龍屬(Apatosaurus)

 

龍生存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晚期,距今約1億5000萬年前,足跡遍佈於北美美國南達科塔州、猶他州及非洲坦尚尼亞的馬特拉瓦,體長約23~27公尺,重約20頓 [2]。由於重龍的頸部長達9m以上,因此不難想像是為了專吃高處植物所演化而來的?但John Martin1987提出重龍頸部在垂直方向上並不能靈活自由地移動,僅能在水平方向上靈活彎曲 [1] 不過仍有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,像重龍這類的巨型龍腳類,必要時會以後足站立,以威嚇食肉恐龍的攻擊或是攝取食物的需要。

龍的頭顱就如同梁龍科其他的恐龍一樣,低斜而細長。其牙齒部份可能與梁龍有相同的作用;齒冠修長,橫切面是呈橢圓形,齒尖形成鈍的三角點。磨損最明顯的地方是在齒尖,這點與其他的蜥腳下目不同,可見梁龍科恐龍的磨蝕面是在上下牙齒的頰側。這顯示梁龍科恐龍有不同於其他蜥腳下目的攝食習慣,似乎是在單一方向剝去樹枝的。當在單一方面剝去樹枝時,其中一排牙齒需要用來從樹幹上剝去葉子,而另一排則固定、穩定樹枝。梁龍科恐龍頭顱骨的眶前部份(口鼻部)較長,一次可以咬下較多的樹枝。再者下頜的後移動作可以幫助增大口腔,及微調牙齒的位置,以容許順暢的攝食動作。[2]

 

Barosaurus_lentus_skull_cast

 FIG 3  重龍頭骨

  

在19世紀的骨頭大戰期間,南達科他州的E. R. Ellerman發現了一些化石,之後由耶魯大學的Othniel Charles Marsh及John Bell Hatcher所挖掘,並由Mars於1890年命名。在20世紀初期,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派遣Earl Douglas,到美國猶他州的卡內基挖石場(在1915年改為恐龍國家紀念公園)進行挖掘工作。在1912年,首先挖出四節頸椎(編號CM 1198),每節各約1公尺長,發現於一個梁龍化石附近。在1918年,Earl Douglas再度發現一個部份骨骼(編號CM 11984)。在1919年,重龍的模式標本完成化石清理過程,並交由Richard Swann Lull進行完整的研究敘述。藉由納爾的完整研究,卡內基博物館的館長William Jacob Holland發現這四節頸椎不屬於梁龍,並且將這四節頸椎、一個部份骨骼都歸類於大齋重龍。但是,該部份骨骼仍保留在該地層,直到1980年代才被完整研究。[1]

在1919年,安德魯·卡內基逝世後,猶他大學繼續資助Earl Douglas的挖掘活動。在1923年,卡內基挖石場挖出第三個重龍的化石,是一個幾乎完整的骨骼。這個骨骼被分成三個部分,交由不同機構。猶他大學獲得大部分背椎、肋骨、骨盆、後肢、以及大部分尾椎。華盛頓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獲得頸椎、一些背椎、肩帶、前肢。卡內基博物館則獲得一部份的尾椎。在1929年,Barnum Brown將這三批化石運送到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,並將化石組合、研究,編號為AMNH 6341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製作一個以後腳站立的重龍骨架模型,就是以這個標本作為範例,而這具大齋重型龍標本直立起來的高度,頭頂距地面的高度超過15公尺 FIG 4 ![1]

重龍是否能將頭部高高抬起距地面5層樓的高度?這個問題沒有答案(除非重龍復活於地球上...)!正常來說重龍的心臟應位於身體內,因此要將血液運送至頭部,就必須有一個1.6噸的心臟,作為輸送血液的強大幫浦。但這樣的心跳速度,會慢得讓送上頸部的血液,在下一次心跳之前就往下回流。因此,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一個構想,重龍有8個心臟,各個心臟以接力的方式,將血液輸送至身體每一處。當然也有科學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,他們認為重龍有現代化的大心臟,並在頸部有動脈模防止血液回流,此外肌肉的收縮也能將血液推向腦部 。[3]

 

Barosaurus_mount2

FIG 4  左:Jeremy Hunt/Centaur Studios重龍模型;右:陳列於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重龍骨架(程延年等人,2010)

  

在1990年代,南達科塔州發現一個重龍的新化石,包含多節脊椎與骨盆(編號SDSM 25210、SDSM 25331),目前存放在南達科塔礦業理工學院。另外,在安大略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,有一個由Earl Douglass發現的部份完整重龍化石,安大略博物館在1962年向卡內基博物館買得這個化石,但在儲藏室中遭到遺忘達45年。在2007年,才被Dave Evans博士重新發現、組合起來 FIG 5 。[1]

 

Wallpaper_barosaurus1   

(a)

ROM_barosaurus lentus_by kmourzenko  

(b)

   FIG 5  陳列於安大略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之重龍骨架 (a) 側面 (b) 正面

 

在過去重龍的插畫中,重龍被繪製成類似於長頸鹿體態的生物 FIG 6 ),可輕鬆食取樹梢上的嫩葉。但最近的插圖中 FIG 7 ,隨著生物力學的發達,認為梁龍科恐龍在行進間為了維持身體平衡,會將頸部與尾部會呈現水平狀態行走,符合在多數巨型龍腳類遷徙的足跡下,並未發現尾巴拖地的痕跡

 

Barosaurus_illustration_4

FIG 6  早期重龍插畫

 

先前提到John Martin認為重龍的頸部在垂直向上無法活動自如,故龍的頸部不能任意抬高。因此,John Martin認為重龍的主食為低矮的灌木或其他植物,要是如此的話,那牠為何需要這麼長的頸部呢?在現生動物中似乎沒有這樣的案例... 無論原因為何,個人研判重龍的長頸還是因食性所致;意即重龍可能只吃高處的葉子,在這樣的前提假設下,(1) 重龍的型態可能還是如 FIG 1 或是 FIG 6 一樣,才有機會攝取到高處的食物;(2) 重龍型態如John Martin所述,但可透過站立姿態,攝取高處樹葉。假設推斷重龍一天所要攝取的食物量來看,長時間站立對重龍來說似乎不是有效率的選擇, 因此由食性的角度來看, (1) 的可能性較大,只不過有違John Martin研究結果。相反的,由重龍的身理結構推斷其生活型態及食性John Martin提出的論點亦相當合理。另外,在2009年一個研究提出所有四足類都能夠將頭頸部高舉,以警戒四周的環境 [4]。

 

759px-Barosaurus

FIG 7  近期重龍的插畫

 

References:

[1] 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Barosaurus

[2] 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Diplodocus

[3] 大衛‧蘭伯特 (1994),新世紀恐龍大百科,貓頭鷹出版社。

[4] 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patosaurus 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 


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-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